未成年人保护!这些知识要牢记!
2023-06-13 09:52:26          编辑:何文静 |          浏览量:9386

“两法一条例”

两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制定的法律。

1991年9月4日由第七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并通过,2006年12月29日由第十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修订,自2007年6月1日起开始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制定的法律。

1999年6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现行版本由2012年10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修正。


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校园欺凌的表现形式


1.肢体欺凌。推撞、拳打脚踢以及抢夺财物等,是容易察觉的欺凌形式。

2.言语欺凌。当众嘲笑、辱骂以及替别人取侮辱性绰号等,是不容易察觉的欺凌形式。

3.社交欺凌。孤立、排挤以及令其身边没有朋友等,是不容易察觉的欺凌形式。

4.网络欺凌。在网络发表对受害者不利的网络言论、曝光隐私以及对受害者的照片进行恶搞等,是容易察觉欺凌形式。



校园欺凌行为的典型特点


1.校园欺凌行为属于故意侵犯或伤害行为。与其他的伤害行为一样,校园欺凌行为是故意为之,不是意外事件,也不是偶尔为之。

2.校园欺凌行为具有长期性和重复性。由于欺凌者的威胁和恐吓,受欺凌的学生害怕更严重的报复,往往不敢反抗,不敢告诉老师和家长,而是一再忍受。

3.校园欺凌行为具有隐蔽性。由于欺凌者不想被老师抓住,为了有意躲避老师、同学和家长的知晓,校园欺凌行为多发生在相对较为隐蔽的地方,如厕所、楼梯拐角处、寝室或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很难发现和取证。

4.校园欺凌行为的双方在身体上或心理上的力量是不均衡的,表现为欺凌者比被欺凌者在身体上高大强壮和在心理上具有优越感,恃强凌弱和以大欺小。



校园欺凌的危害


1.对于被欺凌者而言,不仅会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还会带来更为严重且难以治愈的心理、精神创伤,严重影响日常学习、生活。某些情况下,部分受欺凌者会发生变化,转化为欺凌者或者欺凌者的帮凶。

2.对于目睹欺凌现象的旁观者来言,也往往会因为无法帮助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甚至惶恐,或明哲守身以自保,或不自觉的加入欺凌行列。

3.对于欺凌者来言,会造成道德滑坡、人格扭曲,甚至最终步入犯罪歧途,走上不归路。


如何预防校园欺凌


1.家庭教育。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家庭的教育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父母或监护人一定要更加重视孩子的发展,要给予孩子更多关注,并时刻注意孩子的变化,多和孩子沟通,避免孩子孤僻,偏激。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动态、学习和平时表现。

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决定性环节,是预防校园暴力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条防线。从大的方面来言,学校要加强师德、师能及教师队伍的法治观念建设,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对后进学生的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遇到校园欺凌怎么办?


孩子方面

1.遇到侵害会说“不”:遇到侵害时,要挺胸抬头,表情坚定,目视对方,清晰而明确地正告对方,起到震慑作用,令其知难而退。

2.沉着冷静巧应付:对方人多势众,来势汹汹时,要沉着冷静,尽可能拖延时间。

3.缓和气氛少动怒:遭遇众人包围时,应从双方共同认识的人或知道的事情入手寻找话题,防止激怒对方。

4.保证安全多求助:不贪恋随身财物,以保障人身安全为第一要务,寻机向周边高年级的同学、老师、警察或路人求助,脱离险境。


家长方面

1.要尽量保持理性态度并进行积极应对。当自己的孩子被欺凌了,家长往往会感到非常愤怒,恨不得自己冲上去替孩子出气,但这种冲动的行为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面对孩子遭遇校园暴力,家长应尽量保持理性态度并进行积极有效的应对。

2.要安慰和保护孩子。家长不要情绪反应过于强烈,不要急着找对方的家长理论,更不要把责任归结为孩子,责怪孩子无能,批评和责骂孩子,而是要耐心倾听孩子讲述事情的经过,同时安抚和稳定孩子的情绪,提供情感和心理支持,做到无条件地陪伴,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3.要留心观察孩子的行为和情绪表现。如果最近一段时间孩子突然变得性情暴躁,出现恐惧上学和害怕出门,表现出社交焦虑和回避谈论在学校的事情等问题,家长应该求助心理辅导专业人员,对孩子进行及时的心理咨询、疏导和干预。

4.要告诉孩子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告诉孩子遇到校园暴力,要机智和保持镇定,学会采取策略和借助环境来尽量使自己摆脱困境,可以试着通过警示性的语言义正言辞击退对方,但不要去激怒对方,可以顺着对方的话缓和气氛,转移对方的注意力,尽可能拖延时间,争取有机会逃跑或求助。

5.在稳定和安抚孩子情绪的同时,家长要挺身而出,坚定的保护孩子,第一时间主动和学校沟通情况,协商如何有效解决争端,如果孩子遇到严重侵害,家长和学校都解决不了,要果断通过法律的武器保护孩子。



预防“性侵害”




什么是性侵害?


性侵害是指加害者以威胁、权力、暴力、金钱或甜言蜜语,引诱胁迫他人与其发生性关系,或在性方面造成对受害人的伤害的行为。通常,性侵犯可分为非身体接触:如对青少年说下流的话,开性玩笑、打性骚扰电话;向青少年暴露生殖器官;以及身体接触:如触摸青少年身体的隐私部位或令人反感的部位,实施性暴力等。


如何预防性侵害?


1.预防性侵害,事前如何防范?

不要轻易与虚拟网络空间的人见面,即便见面也要在公共开放的场合;未经家长同意,拒绝接受任何成年异性的邀约;不搭乘陌生成年异性的车辆;独自在家时,拒绝陌生异性进门。

不要以为熟识的人就不会有危险,性侵害案件,相当案例是发生在熟人之间。对熟识男孩的交往要把握两点,一是有所信任,坦然交往;二是不能完全没有设防:不单独和熟识男孩相处过久;不要轻易相信对方的承诺,举止沉稳、行为朴实、不轻浮,严格要求自己;在熟识男孩对自己提出非分要求时,应保持镇定,用理智的态度明确拒绝,同时要及时离开。

学生要上晚自习,夜行也无法避免,所以一般夜行时最好结伴而行,要选择照明好的街道,感觉到危险立刻逃跑,一定要跑到人多的地方。看到人的时候,高声呼喊救命。如果避免不了独自一人的路段,可以让父母在安全处等待然后一起回家。可以平时自己设想一下如果遭到这种情形,自己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在脑中像演戏一样演一遍,这也是所谓的假想防范法。


2.面对性侵害,事中如何应对?

如果遇到性侵害,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临危不惧,只有设法使自己沉着、冷静,才能与犯罪分子周旋;要与犯罪分子软磨硬泡,拖延时间,顽强抵抗;要记住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尽可能的取得犯罪分子的头发、皮肤、衣服等证据;遇到合适的时机一定要抓紧自救或向他人求救。


3.遭遇性侵害,事后如何应对?

 在发生性侵害之后,很多人选择逃避不愿面对,不愿意告诉家人。其实这样的方法都是错误的。真正要做的是:   

(1)及时报案不要拖。一旦遭遇性侵害事件后,要打消顾虑,及时向有关部门报案,不能因为害怕名誉受损,将苦果自己咽下去,这样会使犯罪分子逍遥法外,也使更多的女性受害。 

(2)配合调查要积极。性侵害发生后,在报案的同时,被害人要将侵害的有关物证保留好,并将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衣着打扮、口音、携带物品、受伤状况等情况如实地向有关调查人员反映,为公安机关破案提供线索。   

 (3)心态调整不极端。很多女性受到侵害后,表现出意志消沉,精神萎靡,心理负担加重,整天生活在被侵害的阴影中,久而久之,会产生厌世情绪,有些会抱着破罐破摔的心理,走上自甘堕落的道路。还有自尊心较强的会由悲愤产生强烈的报复心理,发誓要除掉加害人。因此,遭受性侵害的女性一定要在吸取教训的同时,及时调整心态,尽快从阴影中走出来。



责编:何文静

  下载APP